【探尋“一帶一路”龍灣范本】王茂豐—— 鐘情于茅臺酒的龍灣人
-記者王策
電話里,王茂豐一聲聲親切而溫柔的問候,總是那么細聲細語。然而,當他站在我們面前,卻令人“敬而遠之”:彪形大漢,一頭花白的發絲,齊耳垂掛下來,一只張開的手掌穿過厚厚的發層時不時地撩來撩去,似乎想掩飾一點點的靦腆。于是乎,我們聊起了家常,不一會兒,鄉情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消除了我們的尷尬。
說起王茂豐,現實版的故事一大堆。1992年,他在溫州冶煉廠工作,那時的溫州冶煉廠是個國有單位,效益不錯,是個香餑餑的單位,對他個人而言,誠然也有個光鮮的職業。可是敢拼敢沖的人總是不安于現狀。他來到人生地不熟的貴陽,做起了閥門生意,還算順利,日子過得馬馬虎虎。
喜歡廣交朋友的王茂豐,認識了一大幫貴陽人。在朋友的引薦下,2000年,他做起了醫療器械,專售注射器,在貴陽各大醫院大量銷售,生意可謂紅紅火火,他也成了大紫大紅的人物。好景不長,生產注射器的單位頻頻出現問題,甚至被中央電視臺曝光。2004年,他又在貴陽做起了閥門生意。
年輕人,骨子里總是充滿著干勁。血氣方剛的他于2011年做起了茅臺酒生意。長話短說吧,其實在4年前,一大幫生意上的朋友經常聚會,飯局上經常討論做生意的事,酒局上經常品嘗茅臺酒,一來二去,茅臺酒作為貴州土酒中華國酒,深入王茂豐的腦海,植入王茂豐的骨髓。良禽擇木而息,于是他準備落戶仁懷市做起茅臺的生意。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王茂豐頂著嚴寒酷暑,冒著狂風暴雨,挨家挨戶走訪茅臺酒廠,購買至高至善的“看家本領”——茅臺酒。“一年時間,我大約走了80家,我把它們全部帶到遵義某個研究所,我請專家一一進行鑒定,分辨優劣。結果大失所望,幾乎整個茅臺鎮酒廠生產的土酒,都不是專家心服口服的酒味。”王茂豐帶著一身倦意,徘徊在遵義的旅館周遭,像一個落魄的老考生。
吉人自有天相。一天,王茂豐吃過晚飯,回到旅館休息時,在旅館的一個角落,恰巧看到一位嫻熟的調酒師,在調試茅臺酒,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等到那位調酒師調完酒,他輕聲地說,能否給他帶點兒回去品嘗品嘗?盛情難卻,那位調酒師看了看他,連說,好好好。王茂豐帶著“茅臺酒”,懷揣著一個創業夢,連夜趕到專家那里,等待結果。專家們舔了舔酒味后,個個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地說,妙妙妙!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第三天,王茂豐找到了那位“調酒師”,也就是現在的合伙人齊德俊。據王茂豐介紹,齊德俊的岳父張支云,新中國成立前是華氏茅臺酒酒師鄭應才的嫡傳關門弟子。當時醬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茅臺酒一花三枝:華氏、王氏和賴氏。新中國成立后公私合營,三家酒坊共6位酒師進入貴州茅臺酒廠。而今,6位酒師僅張支云一人健在。張支云也因此堪稱中國醬香型白酒健在的祖師爺、酒文化的活化石。
“今年,我的岳父已經92歲了,他老人家一輩子在酒廠當釀酒師。我們就是為繼承老一輩的經驗,發揚老一輩的傳統,才注冊仁懷市張支云酒業有限公司。”記者站在一壇壇塵封多年的酒缸前,聽著齊德俊娓娓道來,茅臺鎮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茅臺酒綜合了本地的水、礦物質、土質和微生物等,通過科學的自然的發酵過程,就會產生一些非常復雜的化合物質,而這些化合物質在一般吾之力是不存在的,這些東西對人的健康很有益處……
產品的品牌效應相當重要。“要是市民一看到紅酒就想到張裕,一看到黃酒就想到龍雕,一看到白酒就想到張支云,那么我們就可以大膽地說,我們的品牌效應不錯了。”王茂豐指著一口口酒窖,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他們打造的張支云茅臺酒,務必要接近和達到國家級茅臺酒標準。
當記者問起國家級茅臺酒標準時,王茂豐笑了笑說,其實說得再多,還不如做。我們只有把人做得踏實了,才能把酒做得實在!做事先做人吧。張支云,雖已年邁體衰,但是他非常珍愛自己的聲譽,他把自己所掌握的秘傳工藝悉數傳授給了女婿齊德俊。“我跟他們合作釀酒,專為大戶定制醬香型‘張支云酒,’必定締造出中國醬香型白酒宜品嘗、宜珍藏的稀世珍品,成為茅臺鎮國家級巨匠酒師的扛鼎之作。”王茂豐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