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臟粉的蔥段




文 / 金恩海

每當有人提及少時記憶中最深刻的二三事,我定會不加思索地回答,老鎮,寂靜的黎明前,劃破上空那一道道刺耳的殺豬聲,悠遠而綿長。沒有矯情,少時,就住在老鎮的東頭邊上。套用現在孩子們的說法:每天,都在悅耳的鬧鐘鈴聲中醒來、起床。那個時候,鬧鐘這玩意兒是稀罕物件。不怕笑話,如今換我再寫,能夠想象出的場景仍然是——隔三岔五,在家豬被屠的嚎叫聲里起床、去上學。
那陣子,百姓家無其它副業收入,家家戶戶自養家豬一二頭,西家東鄰有個隔夜剩湯之類的,可以利用;或者去河邊直接采幾筐河蓮藤(南方河面生長的一種水生植物),剁碎煮透,然后攪和糟糠麥麩皮喂食。這般過了九至十個月,請來老菜場的屠戶,再挑一個“黃道吉日”的晨時某刻,屠宰之。為了便于上早市,新鮮豬肉能夠賣出好價錢,通常都得與老菜場屠戶們,來回折騰好些個日子。實在不敢小瞧這賣肉的錢,秋冬的婚、喪、嫁、娶,春夏上梁起屋的銅鈿,全都指盼在這里頭添補呢。

彼時鄰里交融,沒有今日公寓套房“樓上樓下皆不識”的說辭。東廂西偏房,堂頭上間屋,基本是不帶門鎖的。人不在時,頂多只是把鏤空的腰門,用木栓輕扣一下。如此,主家不在,也是為了鄰家借個東西啥的,直接拔門栓方便。平常日子里,鄰里除了相互照看一下各家的小孩外,自然還得照應各家白天放養的家豬。譬如,豬鼻子拱倒七婆家晾衣架上洗了一晌午的衣物;豬瘟神偷吃了八姑家臉盆架底下剛燙好的雪里紅(農家泡菜)。這些碎碎事,常有。通常苦著鼻子、臉笑笑罷了。畢竟這是牲畜,不看僧面看佛面。今日遇我家宰豬的大發日子,即便是隆冬里,家里的小兒哆哆嗦嗦、還穿著初秋時的開襠褲,急等肉錢來更換,也不行!說啥也得留下個豬下水什么的,答謝芳鄰一直以來的體諒。于是,豬臟粉便就這么來了。至于之前歷史,實是無所考處。
孩子們如果在上學之前,但凡聽到過鄰家傳來的殺豬聲,不瞞您說,那天在學校的功課,比平常一定用功許多。因知,稍息中午放學,一碗色香味絕佳的豬臟粉,想必早早地擺在家里的那張小八仙桌邊沿了。盡管能夠分到嘴角的,不過是大人們遞夾過來的一塊豬大腸、兩塊豬血,三筷子粉條而已。但著實心滿意足,能夠興奮許久。
老鎮依然老,只是鎮中心的街后河已經變成了小水溝;鎮東頭蜿蜒的小河浹也沒了蹤影,就連沿用百十年的名頭也沒再留下。顯然,和中國大多數的老鎮子一樣,氣派早已今非昔比,規模擴大了許多倍。在二號街永中路,六點以后的夜市里,還有幾家豬臟粉在賣。據講保留還算比較原味。可惜去了好幾次,總吃不出當年豬臟粉那種刻骨銘心的誘惑。我曾多次埋怨老攤主,是否把豬臟粉澆頭里的蔥段,切得太碎丁的緣故。記起當年放學,未進家門,老遠就能聞到,蔥香夾雜著肉味透著傳過來的一陣陣香味,簡直難以名狀。以至于吃完后的余湯上,似沉若浮的幾個粗壯的綠色大蔥段,總是舍不得放棄。

停頓的檔口,湊上去攀談。看歲數是過來人,也是一位話嘮子。肉的問題,早年是放養的家豬,飼料雖說只是殘羹剩飯,但最起碼與主人家同食的;現在則不同了,流水線工業化養豬。人們注重的是市場與效益,要的是速度,恨不得三天就宰了上市去,哪里熬得九個月十個月呢?燒制豬臟粉的家伙什及過程也尤其要緊。青石灰塘杠的老七字灶臺,三尺六寸的鐵鍋與篾箍木制大鍋蓋;灶臺下燃燒著從青田、楠溪山底載運來的樹毛柴爿頭。細煨慢燉,令人垂涎了一上午。再看現代組合廚房的燉燒,燃氣一點著,高壓鍋“噗嗤噗嗤”,十幾分鐘就出來一鍋澆頭。還沒等起出鍋來,早已經燉成肉沫肉汁了。
當初日子里,吃的是番薯絲干煮南瓜粥,配的小菜也不過蘿卜條加豆腐乳,腥葷一年也聞不著幾絲。好不容易豢養快要一年的家豬,為了多換幾個銅板,卻又舍不得留下個半斤二兩的。冷不丁地端出一碗豬臟粉,舌尖自然就如同脫韁的瘋牛,狂舞亂撞起來。無論是什么,但能夠逮住,自然都是極新鮮的。如今酒桌上,吃黃魚必須要野生的鋪墊,春節時候在海鮮市場,看到三根手指大的野生小黃魚,居然要價數千元;吃老鴨的時候,竟單單挑選那一根細細的鴨舌咀嚼。這舌頭尖兒,早就僵化不古了。
某次與朋友小聚。聊到歐、美唐人街華人聚居的去處,常能見到商家挑出的“溫州豬臟粉”幌子,在熙攘的街區上空飄搖激蕩。我很是置疑,這與溫州還能有什么關系呢?藕斷絲連,或許也是有關系的。水墨中國、紙壽千年的宣紙,原產自安徽涇縣。安徽朋友不無豪氣說,精明的日本人采用現代科技,完全復制手工宣紙的生產技藝,也不乏精品水墨成紙;但無論怎樣,都不能如原產地宣紙那般,呈現水墨韻味的極致。
一方水土。一方物產。一方人情。特定時空、氣候與地理位置,大抵造就了無可復制的原生材。剎那接觸,規則的洇化效果,從此潤入呼吸。仿若,水、墨、紙、筆之間的纏繞,瞬間所產生的偶然。濃里沖淡,淡中生濃。此刻,無法言喻的潤濕感,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了。二號街永中路是單行線,出入也不是很方便。但有機會路過,我總記起這里,還有幾家豬臟粉的夜攤,仍然愿意坐下要上一碗。只是不會再挑剔,吃罷匆匆便去;或者該說的,人家早已經說過了。



· 龍灣?永嘉場編委會 ·
主任:張純芳
主編:丁欣華
副主編:潘偉光 張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