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三農發展的制度樣板
溫州網訊 2003年8月,瑞安以1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成員,吸納了39家單位參加,率全省之先創辦農村合作經濟聯合社,探索開展信息、購銷、科技、資金、政策等五大服務。同時,為進一步強化“三位一體”的金融支撐,成立全國首家縣級農信擔保公司——瑞安市農信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用于解決農民貸款難題。
“2003年,種植戶遇到番茄滯銷,原來大家以為今年就只能爛在地里了,可我們合作社就一車車發到外地,給賣光了。”梅嶼蔬菜合作社理事長洪邦錢回憶,那是社員第一次真正體會到聯合的巨大作用,遠遠超越了原先的單打獨斗。
而瑞安“三位一體”改革,就此啟幕!
梅嶼蔬菜合作社作為“領頭羊”,為600多戶社員提供生產資料供應、產品技術服務、資金籌備、產品統一銷售等服務。
從梅嶼起步的15年探路前行,瑞安不斷突破試點難題。從“組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開展生產供銷信用合作”的1.0版,發展到“涉農資源大整合、為農服務大提升、富農產業大融合”的2.0版。如今的3.0版,探索合作主體從“三大社”向農業企業、銀行、擔保公司等市場主體拓展,整合資源從本地整合向內外融合提升,服務領域從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升級,合作內涵從經濟合作向鄉村共治延伸。
瑞安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胡允祝介紹,瑞安市通過“三位一體”建設,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現價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大幅增長,農民收入有了較快提高。未來,瑞安將繼續推進為農服務中心建設,積極推進多項首創性改革舉措,讓“三位一體”智農共富應用從農民需求出發,實現“無憂種田”“無憂銷售”“無憂貸款”和“無憂補貼”四大場景,打造出“三位一體”發展的“瑞安樣本”。
溫州探路的創新精神
本世紀初,溫州百萬農民率先闖市場,如何讓農村土地“長出”更多效益,一場基于“三農”的改革探索,在個私經濟相對發達的瑞安揭幕。
經過幾年的嘗試和積累,并在取得相應成績之后的2006年12月,全省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工作現場會在瑞安召開。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會上強調:“把建立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經濟,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由此,“三位一體”改革在溫州全面鋪開。
此后的15年,“三位一體”改革實踐在溫州大地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成為引領性的綱要。溫州秉持“農有、農治、農享”理念,全面構建起了全省規模最大的市、縣、鄉三級農合聯組織體系,推動農民合作組織在“農合聯”平臺上更快更好發展,實現了產業鏈、服務鏈、創新鏈的密切協同。
2017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首次明確提出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綜合合作;2021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再度提出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
“三農”發展過程,不可避免遭遇各種瓶頸,溫州先行改革的目的,正是破解農業“種什么”、農產“怎么賣”、信用“怎么幫”、資源“怎么管”等問題,這個探索逐漸突破困局,形成更便于操作、更具內涵、更為農民認識和認可的“三位一體”體系。
歸結起來四個字,即“統、聯、治、創”:集成“統”的功能,構建農民合作聯合的組織體系;放大“聯”的優勢,拓寬現代農業發展的循環通道;迭代“治”的變革,塑造農業整體智治的全新形態;提升“創”的效益,走出共同富裕先行的有效路徑,堅持“鏈”上創價值。
破解制約的目標設定
溫州作為全國“三位一體”先行探索實踐地,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綜合合作,有效提高農業服務集約化和現代化水平,為全國、全省推廣“三位一體”建設,提供了大量鮮活經驗。
通過15年的創新實踐,溫州形成“1個市級農合聯+11個縣級農合聯+133個鄉鎮農合聯+52個產業農合聯”的框架,涉農鄉鎮(街道)覆蓋率達100%,8000多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服務組織(企業)加入農合聯,其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近6000家,構建了全省會員規模最大的農民合作組織,涌現一批典型個案成為示范,輻射各地。
積極構建起生產、供銷、信用等多維度、全鏈條的服務體系,728家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全過程托管服務,1385家合作社實施農業生產標準化(合計已超過20萬畝),培育產值超10億元農業產業鏈10條,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加工銷售等系列服務。
建立完善市場化要素配置機制,推行“公司+”“合作社+”“村集體+”等模式,變“農業鏈”為“致富鏈”,帶動農民增收……
在取得這些改革成效后,溫州按照“四化建設、八大改革”的要求,加快推進全市改革標桿示范創建,打造具有“窗口效應、溫州特色”的標志性項目和成果。引導央企、民企等農業龍頭企業參與“一體”平臺建設,并與村集體、合作社和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完善農合聯組織架構,理順“三位一體”運行機制,結合全域數字化改革、“數字三農”建設,推進“三位一體”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
溫州是1987年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是2011年新一輪首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三位一體”農民合作體系建設,正是其試驗任務之一。歷經不斷的革故鼎新,歷經不斷的探求突破,成效明顯。未來,溫州將深化“三位一體”基層創新和經驗提煉,全力爭創全國“三位一體”改革示范區。同時與未來鄉村建設、打造共同富裕溫州示范先行樣板相結合,以一批具有溫州辨識度的“三位一體”實踐樣板和制度成果,為未來鄉村和共同富裕賦能。
專家點評
朱守銀(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副院長、農業農村部黨校副校長、二級研究員)
本世紀初以來,面對“小、散、多、弱”農戶家庭經營無法低成本、高效率順利對接大市場難題,“天生”具有敢為人先基因和勇闖市場沖勁的瑞安、繼而溫州的農村基層干群,在先期自發探索、后有組織推動基礎上,逐步展開和不斷深化的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實踐。
此次改革經歷了1.0版、2.0版、3.0版“三級跳”式的探索過程,形成了單一市場主體內功能緊密型、農業發展平臺中功能互補型、合作聯合組織間社會服務型、供銷合作系統里功能拓展型等多種類型的“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實踐形態,以及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分工分業、協同協作水平不斷深化和生產、供銷、信用等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下,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更是形成了組織更加多元、業態更加豐富、形式更為多樣、機制更為靈活的業務聯接型“三位一體”實踐形態。
這種實踐探索,無論是實踐主體和模式,還是實現形式和形態,或是聯結方式和機制,都是多種多樣、自主自愿、需求導向的,具有鮮明的多元化、開放性、立體式、復合型特征,很好地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思想觀點,對豐富和拓展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新內涵,具有重要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