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街道:用實干鋪滿“兩個先行”之路 用汗水繪就幸福底色
今年以來,海城街道聚焦“兩個先行”奮斗目標,始終以“常態攻堅”的韌性、“向我看齊”的沖勁,用實干鋪滿“兩個先行”之路;沿初心、憑熱愛、用汗水涂滿“六個海城”幸福底色,讓“梅山瀚海、城就未來”成為龍灣的一幅美麗畫卷。
突出“轉型提質”,經濟發展進中趨強。主導產業增量提質,轄區形成水暖衛浴、汽車標準件、民用電器等三大支柱產業,擦亮“中國五金潔具之都”和“中國五金衛浴溫州出口基地”兩張國字金名片,規上工業企業達107家,準上市企業1家,億元企業11家,培育國家高新企業51家,省科企業269家,研發經費占比3.8%。1-9月固定資產總投資3.49億元,累計入庫稅收1.45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達52.07億元。動能轉換創新模式。亮出新思路,走出新模式,跑出新路子,以深化工業經濟強基為目標,巧借國企強大優勢,創新采取以租代建投資運作模式,深化建立產業入駐優化導向和實現“村級”集體經濟良性發展,全力探索出老舊園區改造提升的新路徑。當前,中星村108畝二產標準舊廠房落地推進建設。新興產業擴容迭代。堅持數字化改革賦能,依托三大支柱行業完備產業鏈,大力實施“電商換市”戰略,實現新興與傳統產業的資源互補,積極打造橫跨亞馬遜、阿里巴巴、天貓、拼多多、抖音等多家電商平臺,目前已形成500多家電商從業門店與企業,年銷售額超25億元。同時,物流、快遞等配套行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完備的一體化產業鏈。
致力“金色未來”,打造共富樣板。全力探索新農村“共富”路,把握未來鄉村建設機遇,以“金色埭頭”為試點示范,合計投入5340萬元打造“未來鄉村”,以產業結構重塑與鄉村創意旅游相結合,讓鄉村薄土生“金”。以“共富工坊”助推“強村富民”,完成建設西一村龍南建筑合作社項目,為村集體每年增加115萬元收入。全民優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數字鄉村大腦”,數字賦能基層治理,讓鄉村有“智”有“顏”。率全區之先建成村級為民服務中心,開發村級便民服務模塊,下放區街權限40余項,讓群眾在家門口走好待辦事。圍繞文明城市創建“八大環境”重點領域常抓不懈優環境,斥資5000余萬打造海城“綠軸”輪船河生態廊道。東溪村安置房,埭頭村安置房相繼竣工,海城居民安居夢又進一步。全域推進“共享社·幸福里”。因地制宜探索農村養老新模式,整合各村黨群服務中心、居家養老照料中心、文化禮堂、康養e站、愛心食堂等資源,全力打造全齡友好型社會。區六幼錦瑞園區建成開園,海城中學綜合樓、海城一小藝體樓改擴建工程持續推進,濱城醫院投入試運行。完成7000對小香山塔殿式生態公墓主體建設,讓“人的一生、人的一天”幸福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