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為神奇 融雕塑于山水
——訪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
秦泓 攝
中國姿態·黃石山公園已于去年底試開園,公園以“保留和運用場地特色、主題化打造雕塑群落、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借鑒溫州市著名園林的造園手法和元素”的設計理念,欲打造全國最大的姿態雕塑公園。目前,公園最大的亮點就是彌綸天地之道,覺悟宇宙真理的大覺者雕像群,本報記者葉康遠(以下簡稱記者)就此專訪了《大覺者》的創作者、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鋼(以下簡稱曾)。
記者:黃石山雕塑公園的設計理念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國姿態”?
曾:我們公園的魂就是山體。把山體作為背景,把橋、河、路整合,綠化加雕塑藝術相得益彰,使公共藝術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讓雕塑作品馳騁自己的詩情畫意,為黃石山公園增添光彩。中國姿態就是以中國雕塑大展為載體,充分吸收國內雕塑藝術精品。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我們的文化應該堅持什么方向,我們有自己的定位。像我們溫州人以四海為家,吃苦耐勞,走過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這些精神我們都會以雕塑的方式體現,在雕塑選題、材料選擇、語言表達方式上都會緊扣溫州人精神這個主題。
記者:藝術的發展有賴于群眾整體藝術素養的提高,群眾應從什么角度欣賞雕塑藝術,雕塑的魅力何在?
曾:這是一個歷史和社會的問題。一方面,中國的雕塑在發展中,有一個斷裂。我們對自己傳統的文化認識不夠,做過一些近乎毀滅性的銷毀,令人痛心。改革開放后,我們對傳統和西方的雕塑藝術逐漸有了正確的認識。不過,這30年是非常短促的,我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來得及做好,這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沉靜的心態。
另一方面,我國對美育的訓練也比較欠缺。雕塑的欣賞比繪畫、書法要困難,它是立體的,必須要有適當的空間。這門藝術從古至今離不開生活,一些抽象雕塑,大家也看不懂,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要多辦一些展覽,把抽象具體化,讓大家看得更多,眼界開闊些,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作為雕塑公園,我們的作品有多種風格,有寫實,有夸張、有象征浪漫,不斷地推陳出新,群眾也會從不會欣賞到會欣賞,我們相信都會好起來的。
記者:雕塑藝術如何經久不衰,您的創作怎么保持生命力?
曾:城市雕塑在我國的興起和發展,嚴格說只是近二三十年間的事情。如同諸多起步不久的事物,城市雕塑的發展至今仍處在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中,坊間種種有關城市雕塑的思索和討論也正方興未艾。
我的創作態度是積極向上的表達真與善。作品不僅僅是個人內心的宣泄,而且要帶給人一種積極的態度,引發人們繼續向前走的力量,雕塑作品必須與當地的文脈,習俗相結合,對于西方的雕塑藝術,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作為藝術家,必須表現中國的時代特性。
記者:為什么選擇黃石山?除了《大覺者》,該公園以后還會有哪些雕塑作品?
曾:我們選擇黃石山是非常正確的。這里有山,有水,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創作和展覽場所,F在僅僅是開始,今后的雕塑公園一定是世界級的,今后我們的選擇將是全國一流、世界一流的作品。在規劃上,我們還是要有講究,一個環湖、一個山頭,500公頃的土地,山體遺留下的自然遺產,整個將會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我們充滿期待,把山水與雕塑和諧地融入環境中,讓一些都變得自然。
我們希望能和區政府和市政府長期合作。把溫州的雕塑文化藝術變得有影響力,應盡可能采用大家承認的符號,體現社會的共同理念、共同需要、共同信仰,這與藝術家個人表達不直接矛盾,可以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