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樹名木為鄰
鑲嵌在龍灣大地上的綠色文物活化石






古樹名木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從歷史文化角度看,古樹名木被稱為“活文物”、“活化石”,蘊藏著豐富的政治、歷史、人文資源,是一座城市、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標志;從經濟角度看,古樹名木是我國森林和旅游的重要資源,對發展旅游經濟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從植物生態角度看,古樹名木為珍貴樹木、珍稀和瀕危植物,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我區對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十分重視。各級黨委、政府以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六城九市”創建活動為依托,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部署保護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適時對古樹名木進行復壯、施肥、病蟲害防治等保護工作,多次組織參與全市十大(百大)古樹名木評選活動,并分別在2002年、2007年開展了古樹名木普查工作,基本查清了我區古樹名木資源總量、種類、分布狀況等,并建立資源檔案。
目前,我區(包括蒲州街道、狀元街道、瑤溪街道、海濱街道、永中街道、永興街道等6個街道)現有古樹93株,樹齡均在100年-300年之間,屬三級古樹,大多數是榕樹,分布在寺院、村宅、路旁、水旁、公園等,成了我區市民日常社交、休憩、納涼的“好去處”。
在眾多榕樹中,尤以夫妻榕和包松榕最為有名,有關它們的傳說流傳至今。
夫妻榕
在龍灣區狀元街道西臺村有兩棵倚河而長的古榕樹,它們之間隔著塘河遙相呼應,當地人親切地稱其為“夫妻樹”。
相傳在清朝末年時,西臺村有一個家境貧困的李姓青年,和村里的一個家境富裕的黃姓姑娘私訂姻緣,結果遭到了女方家長的強烈反對。黃姑娘從此不吃不睡,身體日漸消瘦,家人最后同意了這門親事。幾年后,李姓青年出去從軍,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屢立戰功,一家人都為之自豪。有一年夏天,他所在的部隊和賊寇展開血戰,許多兵士英勇獻身,家里人翹首等待李姓青年的消息,但一直沒有下落,他從此也沒有回來。此后,黃姑娘不再談婚論嫁,終身等待郎君到來,直到去世。這位女子的真摯感情感染了當地人,人們紛紛用各種方式進行紀念。有一個李姓青年,從小跟著父親走南闖北行醫,救人無數。他從茶山取到了樹種,并在村里種下了兩棵榕樹,用于紀念這對青年男女,這兩棵樹隔河相望,伸出的樹枝卻最終匯在了一起,頗似一對纏綿的情侶,時間一久,大家都稱其為“夫妻樹”。位于西臺村西邊的這兩棵“夫妻樹”,雖歷經130多年,但在當地村民的呵護下至今長勢良好。
包松榕
在龍灣狀元三郎橋莊濟廟內的古榕樹,樹蔭參天,覆蓋了整座寺廟。入夏以來,這里每天有數百名群眾前來避暑納涼,這株“包松榕”成了夏日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
長在廟內的“包松榕”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據當地人說,莊濟廟是為紀念宋孝宗年間莊濟王陳氏,于明朝萬厲年間所建,但是廟前只栽有一株榕樹。有一年北方大旱,許多候鳥紛紛來這里,筑巢安家。一對大雁飛到了一名李姓村民家中,他們一家人都感到很新奇,輪流著照顧它們。不久后,母雁生下了四個“孩子”,為了喂養它們,兩只大雁每天早出晚歸,四處覓食。一次,母雁叼著食物從茶山飛回,當它飛到莊濟廟上空時,天空突然刮起了一陣大風,母雁受到驚嚇,嘴里的一棵榕樹苗滑出,掉到了廟前的松樹旁,母雁也墜落受傷,李姓村民連忙將它救起。不久后,掉在松樹邊的榕樹苗長成了大樹,把松樹團團圍住。剛開始,當地人都擔心兩株樹不能成活,但隨著時間的延續,榕樹長得很好,并把松樹包在里面。到如今,被包在里面的松樹是死是活還是個謎。
“包松榕”的樹干越長越粗,村里其他榕樹的樹干大約只有它一半大,它延伸出去的樹枝蔓延到了整個寺廟,氣勢輝宏。莊濟廟的寺碑上有著這樣的描述:“參天古榕顯威風,英姿挺拔似高峰。根深葉茂長年綠,猶如大傘撐院中。寒熱風雨全頂住,羅山腳下稱冠軍……”一百多年來,這株古榕樹長勢良好,從未得過病蟲害,也沒受到破壞,是村民們避暑的好去處。
這株榕樹的樹干周長達7米,要四、五個人合圍才能抱住,樹蔭覆蓋面積上千平方米,每到烈日炎炎的夏季,這里就會聚集著村里的男女老少,外面的人也慕名而來。在樹下,會傳來自然清爽的空氣,就象進入一個天然氧吧,村民們在這不僅可以避暑,還會津津樂道地向來訪的人說起“包松榕”的傳奇軼事。 ( 徐少波黃日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