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線做根樁 攻堅克難挑大梁
在攻堅行動一線錘煉干部工作作風
圖為季伯雄(左)與村干部面對面交流

圖為吳良文在耐心做拾荒者的工作

圖為陳金杰(右)查看橫街村安置房工程

圖為王素林在辦理手續

圖為夏崇鎬(左)在企業了解情況

圖為章文在向記者介紹圍墾情況

圖為陳鐘云在現場調度車輛
季伯雄:
“教新模式”實踐人
本報訊(葉康遠)作為龍灣的一名街道基層干部,季伯雄親歷了溫州自2010年以來的拆違大行動、六城聯創、教新村村中村改造等工作,并全身心投入其中。
3月19日,一大早,記者來到海濱街道季伯雄辦公室,不料他正與教新村兩名村民在談事。幾十分鐘之后他才把辦公室的門打開,眼前的季伯雄面帶笑容又稍顯倦意,“不好意思,街道工作真是很忙,我們一起去村里看看!”
說到季伯雄的工作,不得不提拆遷工作,提到拆遷工作又不得不說“教新模式”。去年7月,作為龍灣迄今面積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項目,該村啟動改造前期工作。而按照市里2013年1月1日開拆的要求,各項前期工作,必須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完成。為了讓19戶拆遷戶心服口服地簽下拆遷協議,季伯雄帶領小組人員,清早等住戶出門前上門,晚上住戶下班后又上門,趁著周末拜訪。“從7月到現在,我們沒有周末,晚上9點之前基本沒有回家過,老婆兒子當初老抱怨說,就你這么忙啊,現在他們看媒體宣傳的這么密集,也理解我的工作了。”季伯雄說。
在機場口,看著教新村拆遷后的樣子,季伯雄感嘆:“這么大的力度,現在回想當時的工作,真的就像做夢一樣。做拆遷工作的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理解,像教新村剛剛拆的時候,不少村民看著自己住了這么久的房子一下被拆了,個個淚眼朦朧,我也能理解,畢竟在自己的房子里住了那么久,有點感情。”
季伯雄說,他在2011年下半年剛剛做了腰椎間盤手術,還沒調理完身子,就被派到工作組。“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下村,村民連門都不讓進,最委屈的時候,村民們還開口罵我們,但是,我們始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正是這種有理有情的工作,最終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目前,教新村城中村改造一期工程,已如期開拆。村民李存弟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不樂意拆,但是工作組的同志的堅持讓我感受到一份誠意,后來我們心甘情愿。”其實,在教新村,還有許許多多像季伯雄一樣的基層干部,正如陳德榮所說,要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百姓的幸福指數。
吳良文:
“四邊三化”工作急先鋒
本報訊(柯露霞)“你們一天大概來這個中轉站傾倒垃圾幾次?都是從哪里運來的?垃圾這樣倒肯定外露嚴重。”近日,針對《今日龍灣》曝光的我區公路邊、河邊、山邊、鐵路邊等四邊的“爛瘡疤”亂象屢曝不改的情況,吳良文到各點上督促整改。
這樣經常性地到各瘡疤點了解情況,已成為吳良文每個禮拜的慣例了。作為區城管與執法黨委委員、綠化辦副主任,每個禮拜幾乎有三天的時間都在協調解決“四邊三化”的工作,制定方案、查找瘡疤、督促整改……
“這個傾倒口設計不合理,應該再往里面修一點,這樣傾倒的時候垃圾外露的情況就會少很多。”9點多正好是環衛工人來衙前街臨時堆放點傾倒垃圾的高峰,看吳良文來詢問情況,便紛紛就垃圾外露的情況解釋到。仔細查看了傾倒口后,吳良文立即聯系了街道相關的負責人,待街道負責人趕到現場后,立即安排專門人員就傾倒口進行整改、修補。“垃圾外露的情況是解決了,但這個堆放點群眾一直反映太臭了,必須要有根本的解決辦法。”就群眾反映的情況,吳良文與街道負責人商量解決方案。衙前街垃圾臨時堆放點承擔著衙前、城北及永強大道(永中段)的垃圾,每天的垃圾量大概在8大貨車,32噸左右。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搬移或者實行垃圾直運,“下面一起看,有沒有辦法把這個垃圾臨時堆放點改成正式的垃圾處理中心。”街道負責人表示到。
狀元三郎橋村甬臺溫高速路旁(龍澤社區附近)的幾處垃圾收購站由于多方面原因整改推進慢,當天記者陪同吳良文到現場察看時,有一處垃圾收購站仍在生產。“我們全市現在都在搞環境美化的攻堅站,你們這個收購站正好在高速路邊上,車子這樣開過去看見實在難看。”在吳良文的一番勸導教育下,垃圾收購點的業主表示現在不再回收新的垃圾,在3月30日之前一定全部搬移。剛從該垃圾回收點出來便看見,前方十米處的工業廢渣傾倒點上一輛鏟車正在作業,吳良文急忙邊飛奔去傾倒點上確認,邊打電話給街道負責人。“你們這些都是哪里運來的?負責人呢?”吳良文詢問兩個正在處理廢渣工人,并讓其聯系老板到現場。在廢渣傾倒點老板趕到后,吳良文和街道協商要求其在兩天時間內把面上的廢渣清理干凈,并在3月30日前全部清理完畢。同時,街道表示將指派專門的協管員每日來督促整改。
陳金杰:
為民鼓與呼的農指員
本報訊(黃日聰)“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就應該參政為民,作為一名農村工作指導員的政協委員更應心系農村,關注民生,為民鼓、為民呼。”日前,省優秀農村工作指導員、龍灣區教育局駐狀元街道橫街社區指導員陳金杰由衷地告訴記者。
3月19日下午,記者和他隨行體驗駐村工作。他首先來到橫街村江濱路安置工程現場,了解工程建設進展情況。在工程現場,只見幾十名工人正在緊張地施工,水泥攪拌車“隆隆隆”轉著……見此情景,他非常高興。說起這個項目,一旁的橫街村應書記滿懷感激地說:“我們這個工程之所以推進這么快,多虧了農村工作指導員陳金杰。”見記者疑惑的樣子,應書記繼續介紹說:“因該地塊原來是橫街村作為城市化建設用地,現改為江濱路龍灣段拆遷安置用地,村民的利益受到沖擊,村民意見很大。為推進工程項目,陳金杰利用自己是橫街人的人緣優勢,從自己的親戚入手,挨家挨戶做村民工作;還不分晝夜地協助村委會,積極做好宣傳說服工作,此工程才得以順利推進”。記者了解到,該工程系區重點工程,工程建筑面積3.9萬平方米,預計2014年底完工。建成后將有200多套安置房,受益群眾600多人。
隨后,他又來到天鵝湖社區,因為他說還有一件“心事”沒了。記者很好奇,也一起跟了過去。一到那兒,他就打電話叫來社區鄒書記,實地查看天鵝湖社區下水道堵塞情況。他指著地上溢出的下水道污物對記者說,此下水道由于年久失修,致使嚴重堵塞,一到下雨天就溢出來,臭氣熏熏,給社區居民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
為了此事,他可是花了很多心思。天鵝湖社區鄒書記說:“去年,當他得知下水道堵塞問題后,多次牽頭召開村民會議,商討解決之道。為引起部門和群眾的重視,他又聯系有關部門及新聞媒體,及時召開民生現場會落實下水道改造計劃,還形成‘兩會’政協提案提交給區政協。最終由于區劃調整,此事被耽擱了。現在天鵝湖社區已從橫街社區獨立出去了,想不到他今天還主動來抓此事。”
他跟記者說;“雖然天鵝湖社區已從橫街社區獨立出去,但我還是要幫助天鵝湖社區把這個重大民生問題解決掉”。在查看完天鵝湖社區下水道堵塞現場后,接著他又叫上鄒書記跑到溫州高新區科技園(蒲州街道)找有關負責人解決下水道堵塞問題。經過約半個小時的溝通對接,有關負責人表示,會抓緊研究解決這個問題,讓社區百姓安居樂業。
當記者問及下一步將會如何做時,他微笑地答道:繼續為民鼓與呼!
王素林:
創造審批“萬達速度”
本報訊(陳芳)2004年參加工作的王素林,一直在區審批管理辦公室工作。年齡雖小,但也算是資歷較深的“老審批”。個子小小,但工作給人感覺一點不含糊。
從原來很熟悉的“萬精油”科室綜合科,到去年調至代辦中心業務科室,“感覺身上多了一份責任,多了一份壓力,業務科室更加專業,需要更深的鉆研精神。”面對記者提問,王素林坦言。但王素林團隊沒有退縮,緊緊抓住全國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試點工作的難得機會,在審批提速、提效,重點項目代辦工作上試點多、創新多、亮點多,多次創造了審批方面的“龍灣速度”。
去年代辦中心首次提出了審管辦全員代辦制度,要求為全區131個重點建設項目、招商引資項目、轉而未供項目提供全程無償代辦跟蹤督導服務。王素林和她的同事們,提前介入,積極全程代辦。區重點工程項目萬達廣場,創出基建審批11天,基建竣工聯合驗收、裝修審批和竣工驗收、28萬平方米多業態商業經營審批三個“零時限審批”的“萬達審批速度”,保障了當時萬達廣場按時全鋪開業。
79個重點建設項目、招商引資項目和村房兩改項目去年實行雙軌審批制,壓縮建設項目審批周期一半以上。比如萬科二期房地產開發項目,審批周期只用了28天,實際審批時間僅用了12個工作日。蒲州街道下埠村安置房項目,審批周期不到3個月,實際審批時限僅用18個工作日等。王素林團隊雙軌審批的創新運用,再次創造了審批的“溫州速度”標桿。
“2013年將重點進行個別部門仍有征求意見等‘小審批’事項清理。今年擬建立全區代辦服務網絡,將梳理三批代辦項目,現第一批77個代辦項目已公布,二、三批代辦項目正梳理分類。現在我手頭上有金屬物流中心、龍慶寺等3個代辦模擬審批項目……”對于2013年的工作,王素林思路清晰、脫口而來,相信2013對王素林而言又是忙碌充實的一年,我們也期待她和她的團隊們,能創造出更加輝煌的審批業績。
夏崇鎬:
身在經信情系千企
本報訊(王策)3月20日上午8:00,記者趕到區經信局副局長夏崇鎬的辦公室,里面簇擁著一大幫老年人。他向父老鄉親介紹,我的辦公室像個門診,每天來來往往的人很多,我覺得能辦的事,就為別人辦好了,等退休了,恐怕還沒有機會呢!……
8:40,我們走訪了中國精工閥門有限公司。
“公司的1#標準廠房用于研發、展覽、檢測驗收通過了嗎?公司的4#標準廠房用于宿舍、食堂驗收通過了嗎?公司的1#標準廠房裝修部分審批通過了嗎?”董事長楊連成一邊笑呵呵地連連點頭,一邊帶領我們參觀了宿舍、食堂、展覽室、辦公室……
在生產車間,突然沖來一陣陣臭氣,夏崇鎬隨即問:“這里的異味哪里來?”“隔壁那家公司傳來的,他們大概生產水洗什么的?”董事長楊連成說。
“走過去看看,如果沒問題的話,將來對工人有個交代;如果有問題的話,一定要整改!”夏崇鎬說。
我們周轉了好一會兒,礙于道路施工,我們無法當即進去探個究竟。
10:30,我們又走訪了溫州宏豐革基布有限公司。
“公司務必要加強綠化建設,綠化率一定要達到15%;公司務必要拆除影響安全生產的建筑,建筑密度不能超過50%;公司務必要建設防火墻務必要滿足道路退讓紅線的指標!”董事長王進祥似乎有些尷尬,但在夏崇鎬的“打破砂鍋問到底”之下,點頭贊同并繼續引領我們參觀廠區。
夏崇鎬走了一樓走二樓,走了二樓走電梯,走了電梯走樓梯,走了樓梯走通道,走了通道走車間,一路走來一路評點。
最后,夏崇鎬緊緊握著王董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們的公司雖然屬于成長型企業,但是安全問題還是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把該封的窗戶封好,該拆的建筑拆好!”
在回來的路上,夏崇鎬幾次三番對記者說:“經信局是企業的娘家,企業有問題,做娘的安心嗎?”記者聽后,深有同感,不禁為有這樣的干部而慶幸。
章文:
敢于亮劍的圍墾人
本報訊(陳智慧)龍灣海濱圍墾工程是省重點圍墾工程,位于甌江入海口南側東海岸,圍涂面積9860畝。2008年10月進場施工,預計今年6月底將基本完工。在工程推進過程中,涌現了許許多多讓人難忘的人物和事跡。現任區海涂圍墾工程建設指揮部黨組書記、常務副指揮的章文就是這其中最典型的一個。
“你們來了啊?先等一下啊,我這跟我們潘指揮這點事講完先啊。”星期三上午9:00,我們如約來到章指揮的辦公室,看見他們正在開碰頭會。等了10來分鐘后,章指揮說:“走,我先帶你們去我們的堤壩上走一圈,讓你們也先感受下我們圍墾造地的壯闊場面。”
“去年,我們的造地任務是4000畝,當時拿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我們都覺得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但是,我們章指揮當時就很鎮定的幫我們分析了具體的任務,安排時間節點,并鼓舞我們每個人,給我們造了很好的士氣也幫我們大家樹立起了信心,去年,我們提早并超額完成任務4800畝。”副指揮潘成春動情地對記者說。
說話間,車子已行駛到永強大堤,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壯闊的畫面。盡管下著雨,加上霧氣,但依然能清晰地看見遠處的一座座水閘立在一片土地上。一期,二期工程地塊內在試種的蔬菜和油菜花已是一片翠綠與金黃,似乎也在向人們宣告著不懼艱辛的圍墾人在這片土地上所做的努力。
“其實我個人沒做什么,這些功勞都是他們這些一線工作人員的,像我們這幾個副指揮以及我們一線工作的工人們,在項目進展中,他們真的是‘5+2’、‘白+黑’的工作,去年累趴下的好幾個,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他們的功勞。”采訪中,章指揮反復跟我們提到手下人的辛苦。
“去年是我們指揮部大豐收的一年。像這樣高難度的工程沒有章指揮這種大刀闊斧的指揮力度與精氣神是無法推進的。古有精衛填海,今有章指揮造地,憑的是敢開拓、敢擔當的亮劍精神。”圍墾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項雪飛對我們說。
站在海濱圍墾的堤線上,一條初具模樣的泥石路已經通向了圍墾深處,“再過幾個月你過來就能看到這里的水泥路了,以及我們旁邊20年一遇的堤壩了。”說起海濱圍墾造地項目的建設,章指揮眼睛里泛著光,我們分明看出他對自己工作的熱愛與執著。
陳鐘云:
“老黃牛”站長攻堅交通線
本報訊(葉曉東)近日,我區機場大道維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計劃4月15日前全部完工,整個工程量多達14.9萬平方米。這項時間緊,任務重、線路長的民生工程,能否按時保質保量完成?是誰在一線親臨指揮呢?帶著好奇和疑問,記者走近了這次維修任務的一線負責人——龍灣公路管理段機場公路養護站站長陳鐘云,采擷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在公路養護戰線默默奉獻的平凡而不平凡的故事。
交通戰線的拼命三郎
采訪陳鐘云時,是他嫂子出殯的日子。恰逢大雨天,維修工程暫停作業。接到通知,陳鐘云馬上趕到單位。工會主席吳建宗告訴記者,阿云是個愛崗敬業的好同志。常常是以路為業,以班為家,電話24小時待機。這幾個月,只要沒有下雨,他們就連續施工,每天從晚上六時忙到次日上午七時。這個月,在陳母去世守靈的日子里,因為天氣晴好工程維修任務繁重。他做好親人的思想工作,日夜奮戰在現場。2008年,一次臺風造成瑤溪上山公路路基塌方駁坎毀損,作為應急搶險隊隊長的他親自開著裝載車施工,五晝夜奮戰修復道路,當年榮獲溫州市十佳養護工殊榮。
公路養護的全能標兵
養護工程股股長吳靖耿說,阿云還是養護設備操作能手,每次機械設備出現故障,他都能在短時間內修復,大家親切地稱他為“阿云頭”。采訪陳鐘云時,他從口袋里摸出一疊壓路機、瀝青噴灌車等特種作業操作證書。從初級養路工到中級技師,見證了陳鐘云執著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最近,他在申報高級技師,即將成為全省不可多得的專家級公路養護技術人才。過硬的技術,讓他在職工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
卅年如一日的堅守者
從1987年以來,陳鐘云在公路養護的平凡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了幾十年。每天凌晨3點多給瀝青油加熱,一直忙活到傍晚完成路面養護作業。同事陳蘇玉說,因為要連續施工,老陳經常要推遲一兩個小時才吃飯。在她的印象中,老陳好像永遠沒有休息天。2006年,在進行路面噴灌瀝青作業時,陳鐘云手中的皮管意外破裂,滾燙粘稠的瀝青濺滿了他臉部。他忍著疼痛用汽油擦洗臉部,連續幾天沒有請假,敷上燙傷膏繼續施工。后來,他在施工管理中積極推行皮管灌水試驗安全作業法。
這就是陳鐘云,一位把公路養護事業做到極致的“老黃牛”式的公路養護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