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溫籍大書法家姜立綱留“歷史之最”
50余萬字《史記》手抄本在新加坡發現 顯示中華文化在“一帶一路”傳播軌跡
手抄本《史記》24冊
新華社近日發出的一條440多字電訊稿《澳門教授在新加坡發現800年前名貴手工箋紙》里,“藏”著讓中國文化界、學術界振奮的消息: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珍藏一部50萬余字的《史記》手抄本,為明代溫州籍著名書法家姜立綱均以工整小楷寫成。書法藝術作品字數之多,堪稱“歷史之最”。這部手抄本遷徙軌跡顯示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一帶一路”向外傳播的軌跡。
姜立綱(1444~1499),原瑞安梅頭鎮東溪村人溪(今屬溫州龍灣海城街道東溪村),為明朝太仆寺少卿。他擅長楷書,其字體度渾厚,清勁方正,世稱臺閣體或誥敕體。姜立綱的書法在當時影響很大,凡宮殿碑額、內廷制誥,大多出于他的手筆。據明代《名山藏》記載,日本國門高十三丈,為求匾額,曾遣使來我國,請姜立綱書寫。清《三希堂法貼》收有他的墨跡。
這部珍貴的手抄本《史記》依序線裝,分訂成24冊,墨色品相均保存完好。書根印有書名、冊數和篇目。版框為寬20.1厘米,高34厘米。行款為每半頁8行,每行20字。全書50余萬字,自始至終一絲不茍,全以工整小楷抄錄而成。
手抄本還附有明朝嘉靖年間文淵閣大學士顧鼎臣的題記序言,全文以典雅的行書介紹了對該手抄本的考證過程:當時為明朝大儒趙貞吉所藏,“相傳為元人所抄,或又謂姜立綱筆。”但經過辨識后,認為該抄本應是姜立綱所書。
溫州學術界人士也普遍認同這一判斷,顧鼎臣本人就是明代大書法家,生活的時代距離姜立綱不遠,他在《序言》中斬釘截鐵般表示:“其為姜書無疑”,該手抄本應非贗品。
澳門大學李憑教授詳細考證了這部手抄本的流傳經歷,它從北京經蘇南、嶺南、澳門輾轉抵達星島,其間歷經趙貞吉、顧鼎臣、何秀峰、蔣振玉等名家之手,最終落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成為了“一帶一路”上的一顆閃亮文化明珠。這部手抄本抄寫者和序言作者真偽、流傳考證等多項成果,已被中國歷史學界排名第一的學術期刊《歷史研究》,聘請歷史學、文獻學、造紙術和書法界的多位專家匿名嚴格評審肯定。
李憑教授說,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中途,有一大片璀璨的陸地,既是中西物資交流的中轉站,又是中西文化營養的積淀池,它就是馬來半島南端的新加坡。一向以金融中心和物流巨港聞名于世的新加坡,其實那里還積淀著許多比鈔票更加珍貴的文物,典藏的中華傳統史籍富甲東南亞。(作者: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