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暖人心 善行甌越傳

溫州網訊 今天,溫州彰顯人間大愛的“紅日亭”迎來了行善50周年紀念日。
50年前的夏天,一群老人在市區華蓋山腳的東門護城河邊修建了一座涼亭——紅日亭,自發在那里向路人供應伏茶。這一看似平凡的善舉開啟了溫州城里半個世紀綿延不息的善行傳奇。
歲月流轉,紅日亭的老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慈善精神”卻生根、發芽,如春風化雨,點點滴滴深入人心。
50年后的今天,紅日亭已成為溫州慈善地標。雖然其原址已淹沒在城市改建的潮流中,但這種精神卻不懼變遷、歷久彌新,激發更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務行列,續寫這個愛與溫暖的城市故事。
【一個善舉】
一群老人建亭燒伏茶
進入7月,溫州遭遇高溫肆虐。位于環城東路的紅日亭伏茶點“生意”興隆,喝茶者絡繹不絕。今年69歲的廖金定每次從家里出來路過紅日亭,心中就會升起一種自豪之情。
50多年前的東門漲橋頭,是進城的入口之一,河邊碼頭每天人群熙熙攘攘。為了讓路人有個歇腳的地方,廖金定的父親廖立科在漲橋頭河道邊用粗石壘造地基,搭了一座毛竹涼亭。亭子常年風吹雨打,日漸破敗。1972年,一群老人出錢出力,重建了一座水泥涼亭。因為亭子坐西朝東,每天一早可見紅日冉冉升起,當年愛看書讀報的金慶洪老人,為其取名“紅日亭”。也就是從那年夏天開始,紅日亭的老人自發免費向路人供應伏茶。
市民章碎英已故的老父親章蘭燕,是最早的燒伏茶發起人之一。那年,退休不久的章蘭燕與鄰居五六人閑聊,一起決定為路人供應伏茶送清涼。大伙兒籌錢購買草藥,置辦了鉛桶、鍋爐、湯瓢、茶杯等,并在華蓋山邊搭了個小棚子燒伏茶。
早上4點開工,燒好的伏茶倒在50斤的大鉛桶里待稍稍冷卻后,抬到外面馬路邊的紅日亭里,直到下午4點收攤。從那以后,夏燒伏茶成了紅日亭的特定大事。每年頭伏前夕,大伙兒就聚在一起商討開工事宜。
燒伏茶的錢都是大伙自行籌措。當年家家戶戶條件一般,所捐的錢也多為一分、兩分或五分。所有捐款收入及支出賬目均由溫州市飼料廠司秤員退休的章蘭燕一一登記,等到燒茶結束張榜公布。為了節省費用,章蘭燕每年寫報告向位于徐衙巷的溫州煤球廠申請公價購買蜂窩煤的計劃票。
1975年,護城河要填河成路,紅日亭也被拆除。老人們將寫有“紅日亭”三個字的屋檐拆下,在華蓋山腳的大榕樹下新建了一座“紅日亭”,繼續燒伏茶獻愛心。1999年,溫州開展舊城改造,紅日亭再次被拆,老人們搭建了不銹鋼棚繼續行善……
時光流逝,如今位于華蓋山腳的紅日亭青瓦白墻、仿古亭廊,儼然一座具有江南風格的園林式古亭,成為溫州的“慈善地標”“道德高地”。正如廖金定說的:“父親當年的善舉,留給我們的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一直激勵著我和家人前進。”
【一種精神】
發揚善行是莫大幸福
亭外,外來務工者、孤寡老人、過往行人等數百人享用愛心餐飲;亭內義工志愿者們忙忙碌碌辛勤勞作……這種溫馨的場景每天在紅日亭上演,成為溫州街頭一道動人的風景。從“愛心茶”到“愛心粥”,到免費供應節氣傳統美食,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下鄉扶貧、支援抗疫第一線……走過半個世紀,紅日亭愛心一脈相承,服務項目越來越豐富,都離不開社會大眾的支持。
這些年,紅日亭的義工志愿者換了一茬又一茬,人數也從開始時的五六人,增到現在固定參與服務的40多人。在紅日亭墻上,有一個志愿者形象宣傳欄,里面張貼著40多張義工志愿者的照片,排在第一位的是鹿城區紅日亭公益慈善會會長孫蘭香。孫蘭香早年曾就職于五馬街道華蓋社區,因為機緣巧合,本該在2009年退休的她選擇了在2010年的第一天加入紅日亭。在紅日亭她找到了一份歸屬感,一干就是十多年,再也離不開。
孫蘭香說:“我們這里目前參與服務的義工志愿者年紀最小的62歲,最大的88歲,好多人晚年時光全奉獻給了公益事業。”紅日亭還為志愿服務十多年的朱永麟等9位老人舉行了“榮休”儀式,感謝他們的奉獻精神。
紅日亭的日常開支,大部分來自市民的捐款。這些年,不計其數的市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他們有感于紅日亭的慈善精神,覺得自己也有義務為它添磚加瓦,紛紛出錢出力。有企業單位捐贈“愛心米”;有市民捐贈面包車、不銹鋼小推車,甚至將同學會變成“慈善+聚會”的形式一起帶領同學一起獻愛心。
更有不少人慕名而來,將寶寶的生日宴與老人的祝壽交給紅日亭操辦。九旬老人在紅日亭辦壽宴,連續九天施粥行善,與700多名路人分享長壽面。八旬老人連續九年在“入黨日”慶生,決定有生之前捐滿一萬碗面。據介紹,每年都有百來人來紅日亭過生日。
到了寒暑假,來紅日亭參與志愿服務的大中小學的學生更是絡繹不絕!凹t日亭,每天都很熱鬧,大家特別有干勁!睂O蘭香說,是“慈善精神”讓我們大家聚集到一起發光發熱造福社會,這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一項傳承】
成為全國精神文明旗幟
一座亭溫暖一座城,一群人感動一座城。如今“紅日亭”不僅成為溫州民間公益慈善的代名詞,更成了溫州一張亮麗的“道德名片”“慈善地標”。在“紅日亭”的示范帶動作用下,溫州各地的“紅日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具規模的伏茶點已超過3000個。
早在2012年,紅日亭的故事在省市媒體刊登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紅日亭現象引起時任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央文明辦主任雒樹剛、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王世民和浙江省委主要領導高度重視。中央文明辦組織中央媒體等單位人員來鹿城區對以“紅日亭”為代表的免費伏茶點現象開展專題調研,對以“紅日亭”為代表的鹿城區免費伏茶點現象予以高度評價,認為其打造了一道靚麗的城市文明風景線,突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愛心與善念,形成了道德建設的鏈條,彰顯了文化和精神的力量,是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值得認真總結和學習推廣。
2013年9月30日,“紅日亭”舉行恢復重建落成儀式。十年來,在孫蘭香的組織帶領下,紅日亭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極大的提升,更把志愿服務的精神帶到全國。去年,紅日亭還攜手三樂亭、旭日亭、復興亭、白鹿亭、晚晴亭等伏茶點組成“鹿城聯盟”抱團行善,從區域獻愛到滿城送愛,從個體獻愛到團體集愛,從草根獻愛到官方助愛,出現了公民道德建設的“溫州現象”。
紅日亭各項榮譽也紛至沓來,“紅日亭愛心老人集體”先后榮獲“感動溫州十大人物”特別獎、2012年度浙江驕傲——最美浙江人、第四屆“浙江慈善獎”“最美溫州人——第四屆溫州市道德模范”特別榮譽獎等榮譽。2017年,紅日亭還被評為第三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為全省僅有的兩家單位之一,這也是溫州首次獲此殊榮。2020年,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紅日亭》入選為央視電影頻道“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影片之一。2021年,紅日亭獲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
未來,代表溫州最原生態的民間慈善力量的紅日亭,將把溫州大愛精神傳播到更遠更廣的地方。